传统文化
当前位置: 首 页 > 传统文化 > 详情

习近平:干部要学哪些传统文化?

2015-08-24 09:57:53点击:199 来源:敬老助老总会

 

习近平:干部要学哪些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四大发明、四书五经,学习的力量在历史中传承。习近平主席酷爱学习,学习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自尊和自信,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他的讲话或文章以引经用典的亮丽风景吸引无数中外“粉丝”。他不仅自己爱好学习,更为关心干部学习,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他指出:“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他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那么,干部要学习哪些传统文化知识呢?

 

    一、修身之道 

    修身,是指修身养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修养身心。比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见贤思齐”“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等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就因为有这些执着的精神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新的执政考验,对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习近平非常重视干部的道德修养。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他还把“三严三实”作为干部改进作风的要求,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严以修身”。他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等来强调干部修身。

    习近平同志还为干部阐述了修身立德的方法:“首先要重视反躬自省、自我批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其次,要“遵纪守法、不碰底线”,“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最后,要“防微杜渐、不弃微末”,“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可以说习近平同志为干部崇德修身,既标注了的认识论,又标注了方法论。

 

    二、廉政之道 

    习近平从严治党,重视廉政建设,举世点赞。早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就写道:“廉政建设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如果我们不能承担起这种历史使命,我们就会失去民心,就会被敌人找到进攻的缺口”。他常引用“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公生明,廉生威”之类的传统廉政名言教育干部。

    习近平还用传统文化阐明述干部保持廉洁的方法。首先做到“慎独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他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时指出“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引用“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其次,习近平强调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表率和带动作用”。他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最后,党员干部要谨防“贪欲”之害。他在《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一文中引用“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

 

    三、天人之道 

    中华文明五千年灿烂不熄,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理念,他希望干部汲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休养生息”等传统思想智慧。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中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些生动形象的论述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理念。

 

    四、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是一门关于认识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发掘人的智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的艺术。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并由此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用人之道”。这些丰富的用人思想和用人经验,是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在长期治国理政的用人实践中总结、积累、思考、归纳出来的,吸收与借鉴传统用人之道的理论精华,得到历史智慧的启迪与帮助,一方面能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修养,做到古为今用;另一方面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少走弯路,事半功倍,这对当代领导者来说,无疑是提高领导决策和用人水平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等问题做了集中的阐述,在其他一些会议讲话中也多次谈到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等问题,其中同样引用了大量前人的理论精华来注解自己的观点。首先,人才工作对于执政至关重要,“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其次,对人才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再次,识别、选拔人才有一些标准:以德为先,“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有基层实践经验,“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好学精神,“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五、法治之道 

    习近平向来重视依法治国,他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古代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的法治思想在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这主要体现在商鞅的以法治国、刑无等级、法官独立、法治而不是权治、法大而不是权大、统治者和官员必须首先守法、法律符合国情民情、简明公开让民众充分了解等内容上。习近平引用了很多法家的经典来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他在《之江新语?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就引用“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他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引用“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习近平还引用了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来阐述执法之道:“首先,领导干部要懂法,‘为官之义在于明法’。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明’也是让自己懂法,在内心拉一条底线。其次,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才能让法令顺利推行。最后,领导干部执法时要公平正直,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六、民本之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放在现代社会,仍然一点不落伍。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北宋张横渠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都是民本思想。与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是一致的,我们应当继承、发扬这种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国学修养深厚,对此自有更深的体会。2007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先后写了《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等三篇文章,充分表达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如贤者所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习近平指出:“必须重民生、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紧迫的需求,做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

    习近平十八大以来的历次讲话中,“人民”都是最突出的关键词。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价值观念的当代价值,也是民本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对接。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有多处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等等.

    所有这些,都可以在道家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中找到丰富的资源。老子所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思想,不知有之、亲而誉之的善治和以百姓的态度为最高和最后的政治评价标准;孔子使民富庶教的思想,把广施于民而能济众作为治理国家贤治境界的思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和关于养老恤孤制度的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的思想;贾谊所说的国以民为本,国以民为命,国以民为力,国以民为功的思想等,都是滋养当下以民为本实践的宝贵思想资源。

    七、义利之道 

    践行正确义利观的根本是辩证地处理好道义和利益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统一。义利之辨,是贯穿中国思想史的一个根本问题。义利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曾有过不同的诠释,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突出道义,强调义重于利,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义利观,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习近平对正确义利观的内涵作出过精辟论述。他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

    2014年7月4日,习近平在韩国首尔大学的演讲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他指出:“倡导合作发展理念,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义为先、先义后利的价值观念,至今还是我们应该培养和践行的价值观念之一,对处于市场经济浪潮中干部来说意义更为明显。

    习近平提醒全党:“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

 

0371-69523160

400-0918-696

欢迎投稿:hnjlzlzh@126.com

意见建议:hnjlzlzh@126.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地德街16号

主办单位: 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您是第965315位访问者!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1 - 2014 hnjlzlz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备案号:豫ICP备2021008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