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当前位置: 首 页 > 传统文化 > 详情

用“心”感悟传统文化 收获幸福人生

2014-05-20 11:25:07点击:266 来源:敬老助老总会

周晓冬

通过第八期金色大讲堂何教授“幸福的真谛”“知足常乐”的学习,自己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就譬如久居在一个院落里,只看到一块很小的天地。学习何为幸福后,仿佛突然在院中高墙上洞开了一扇大门,走出去发现,原来天地如此之广阔。传统文化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它使我猛然认识到,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无比珍贵的财富,绝非是不合时宜的东西,绝没有什么糟粕可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如何趋吉避凶获得幸福圆满,我们应该珍惜它,认真学习并一以贯之地践行之。通过之前的《幸福的真谛》学习,加之这些天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对传统文化越来越认同,越学越着迷,真是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深以为,如果我们能早一些接触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我们的人生、事业或许是另外一种样子。学习传统文化的益处真是太多了,一时也很难完全说的清楚,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身心的愉悦,是对人生是一种全方位的改变,自己就结合本期大讲堂学习及最近一直在自学的《弟子规》浅显地谈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幸福家庭,和谐社会。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要使社会和谐,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点是要家庭幸福。社会是由一个个的家庭构建起来的,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幸福,社会才能和谐。家庭如何才能和谐幸福呢,或者说家庭和谐的关键是什么呢?天人合一的道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家庭中,男为阳,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男主外,女主内;男子阳刚,女子阴柔。男人养家糊口,女子相夫教子,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刚柔并济,一张一弛,谦让隐忍,和衷共济。如此,夫妇才能和顺,家庭才能温馨,才能幸福美满。

二、学习传统文化能够改变命运,通达事业。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人无不把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对于这样的一个目标和理想,自己也约略知道一些,但并不懂得其中关键的道理。“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抱负的目标很宏大,但“修身、齐家”是基础。圣人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给我们讲明白了,他在四书《大学》篇里就提出了“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须先格物”。这段文字按现在的话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把自己的家庭搞好,要把自己的家庭搞好,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地之道义、社会行为之法则。要想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地之道义,社会行为之法则,首先要明白事物的道理,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简言之,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先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去做人。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才能做大事。特别是最近我一直在学习的《弟子规》,本书共有1080个字,讲了做人的113件事,学习《弟子规》并做好这113件事,对于通达我们的事业,辉煌我们的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说,学习传统文化是我们为人之基,处事之本,是通达事业必不可少的途径桥梁。

三、学习传统文化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生。古人有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一个人只有放下得失,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放下名利得失,别人荣你,你快乐,辱你,你也能淡然处之。如果一个人放不下得失,心里有“自我”,就无法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所谓“名关不破,毁誉动之,利官不破,得失惊之”。名和利是世人无法放下的最大障碍,所以,古人首先在超越名利上下工夫、做功课,而要超越名利,“利他”是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利他”用现在时尚的说法就是关爱别人,“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弟子规》上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就是要多关爱他人。多关爱他人,快乐就会成倍增长,烦恼和焦虑就会逐渐消失。时间一长,我们对财物和名利的占有欲望就会逐渐降低,直至于无,于是附着在名和利上的那个“自我”就会逐渐融化以致消失,“无我”就会产生,真正的安详、幸福就会来临。

总之,学习传统文化对家庭、对事业、对人生、对社会的益处是很多很大的,因受学习时间、自身知识乃至见识所限,只能说出我一些粗浅的认识。我还想说的一点就是:学习传统文化,受益多多;弘扬传统文化,功德无量。

学习传统文化,要自觉践行传统文化。在今后的人生中,我将把学习、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情趣,用《弟子规》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把学习传统文化同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来感恩、回报社会、回报领导和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上一篇: 幸福如影随行 2014-05-20 11:22:28
下一篇: 知足常乐 幸福永驻 2014-05-20 11:25:54

0371-69523160

400-0918-696

欢迎投稿:hnjlzlzh@126.com

意见建议:hnjlzlzh@126.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地德街16号

主办单位: 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您是第965315位访问者!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1 - 2014 hnjlzlz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备案号:豫ICP备2021008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