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妩琼
听了聂振弢老师讲解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之后,作为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又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聂振弢老师本身是大学教授,所以他更多的是从学术的方向来讲解传统文化,从中国的教育谈到了国外的教育,从中国的家庭谈到了国外的家庭,以下就是我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的理解。
任何国家和民族,由于种族、地域、自然环境、语言文字、社会历史诸多因素的差别,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成为固有的历史文化代表着本民族而存在,所以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珍惜和重视自己的文化。
文化不但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而且还是立国之本。社会越文明,文化的价值就越高。人们往往以文化的高低去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所以,创造和发展文化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世界前列所能凭借的精神力量。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内,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冷落甚至于否定。随着改革开放以来25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中最强大、最不可预测的一支力量,但开放社会的剧烈变动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引起的文化失衡和道德混乱也不可忽视。今天,从个人修养到精神文明建设,如果割断历史,抛弃传统,便无异于离开我们脚下坚实的土地。因此,人们渴望重新认识和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力图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今以至于未来社会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哲学在西方的意思是爱智,而在中国,哲学则是明智之学。爱智追求理性的享受,明智则致力于如何做人。
中国的哲学家大都是实践家、传道者,他们没有针对一个个哲学问题去分析或解决。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哲学,充满了警句和生动的描述,其哲学思想是通过故事和轶事而不是通过抽象的方式来表述的,即使思想是抽象的,但论据却是通俗易懂、不言而明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塑造
理想人格的树立和追求,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份,塑造什么样的人格标准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根本上说,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都必须表现在人的普遍人格层次的提高。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人的幸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人们怎样才能生活得健康幸福?历史已经证明,物质的丰富,仅仅是一个必要条件,人的幸福将越来越多取决于自身人格的进化。
人格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问题,亦是一个普遍和现实的问题。人生苦短,人生的价值在哪里?如何去体现?又如何去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人格论对于现代健康人格的发展就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者认为,一个祟高的理想人格,应当是由德(道德)、知(智慧)、志(意志)、美(审美)诸要素铸成,是真、善、美的统一。据此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圣人,具有“内圣外王”的特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博爱”的理想,“仁”是核心,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
二是“中庸”的风度。“中”是追求真理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状态,执中就不执一。因为执中,就得权衡,权衡就得虚心静气,不为成见所拘,不为七情所困。
三是利他的精神。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而不是为了自己。
四是重道德轻实利的情操。在这一点上,孟子《膝文公下》的一句话最能表达它的意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追求名声的不朽,强调献身精神和注重气节。精神报酬是主要的,物质报酬永远居于次要的地位。
五是“经世济民”的胸怀。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参政观念。
儒家的理想人格虽然充满着内在矛盾,但他十分重视人及人的作用,“子不语怪力乱神”,具有鲜明的反迷信色彩。同时他强调以人为本,以修身为本,以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为出发点,注意调动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统一的主体能动性,进而参与社会,改善现实,是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群体利益和长远的战略利益
中国文化建立在人与人的协调关系上,持之以恒地进行着一个“礼运大同”的运作,从而构造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环境。其思想盘根错节,追本溯源,则与儒道释有关。
儒家思想蕴育于“仁爱”。“仁者”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兼济天下,要为天地立心,为民立命。兼善则必须泛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老安少怀的志愿正表现了“仁者”的胸怀。
儒家认为,社会为个人的集合体,有群体的存在方有个体的活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修己与爱人成为经世哲学。儒家言爱,由亲而疏,由小而大,由近而远,适合人性而又富有人情味。“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简言之,儒家思想侧重伦理道德,目的在于建立人与人的协调关系。
道家思想其最终目的在于寻“道”。何谓“道”,即自然之本源。应用于世,则主张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真善一体。这种涵盖天地,兼容并包,强调有机整体的运思方式,目的在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佛家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见性成佛,与心的觉悟来认识宇宙与人生的究竟,目的在于建立人与精神的协调关系。
从总体上讲,三种思想泾渭分明,但从实际看来,又都是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让人的价值,让人的生命得到一种升华,实难绝对划分清楚。三教合流,互不排斥,这也是形成中国文化提倡百家争鸣,兼收并蓄,不拘一格的开放特性,因有王道文化之称。
不可否认,以上这些思想至今仍葆有生命力而具有现实的意义。特别是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积极因素仍然风采依然,不失为万世师表。
以上所述,仅为皮相之见,但也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精髓和积极因素,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欢迎投稿:hnjlzlzh@126.com
意见建议:hnjlzlzh@126.com
主办单位: 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您是第965315位访问者!
Copyright @ 2011 - 2014 hnjlzlz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备案号:豫ICP备2021008278号